对待这种实验性电影,最低也不能打太低
德波很贴心地设计出来的一套绝佳的法语听力练习,请在白屏时听对话并在黑屏安静时写下
Destroytheneongodwemade,号召观众拒绝填喂,重新思考,方法有些过于粗暴,但也有种微博僵尸文学式的诗意。体现出了谜一般的前瞻性,“黑屏-白屏”的结构与现在主流电影的叙事某种程度上存在相似性。这样一说,电影似乎确实“已死”。
8.0/10这是一部一次性的电影,其生命仅仅存在于首映的64分钟内——今天看到的永远只是这部作品的遗骸,任何公开放映活动都是重新将反电影再电影化、反景观再景观化——1952年的夏乐宫之后再无《为萨德疾呼》。可以将黑暗片段视为对视觉中心主义的一次反动——在这些片段中投影机彻底停止工作,曾经依循着铺设好的管道发挥功用的视听觉在影院中彻底失灵,而在口哨声与质疑声中,栅格化的影院空间反而“退化”为巴赫金式的众声喧哗的狂欢集市——注意力在其中彻底涣散,但也正是出于这样的涣散,身体得以获得一次联觉与通感的机会。在影片开头,德波走上台前向观众宣布电影已死,而全片最后一句话则指向“电影死后”的历险——Likelostchildrenweliveourunfinishedadventures
整个银幕上只有伴随着音轨评论的白屏以及长时间间断的黑屏,影片借助画外音声称:“这里没有电影,电影已死”。在此,黑屏已经不再是某种仪式、风格或经验,而是是德波对“景观”的拒斥,是他“反电影”的某种手段,在所有的影像断裂方式中,没有任何模式比其更加极端和彻底。
救命。虎皮:我们一会儿要讨论,大家认真看,可惜音轨是法语,字幕是意大利语…我:(玩手机)hp:诶你们怎么不看啊?【从白屏过渡到黑屏了】hp:这一段…要不我们用四倍速看吧。听说放完这部的那天众多观众与影展主办方“扭打在一起”,要我我也扭。
不懂法语,倒是找到一篇翻译。
暴露了电影是不纯艺术,但从姿态上来说并没有想要做什么,你从他的角度看当然是合乎情理的,但从电影的角度看,可能并没有比好莱坞大片更逃避现实。
真乃装逼利器也
居伊·德波一生拍过十部电影,“影片像他早年用拟声词颠覆诗歌一样,用黑屏白屏的反复来颠覆电影影像。”德波1952年的电影《隆迪的狂吠/为萨德疾呼》全片1个多小时,只有全白画面,配旁白然后是全黑画面,没有任何声音交替黑白……交替黑白……黑的时间越来越长O
白色和黑暗,暴露与沉默
6.3/10。由两种影像交替组成:一种是画面为白屏、声音为「台词来自各种历史资料(书籍/小说、法律等)」的旁白;另一种是无声音的黑屏(甚至有长达二十多分钟的黑屏)。影片利用声音、画面、剪辑等影像元素互相之间的「对位」(类似声画对位那样)去试图营造诗意(很难说具体是什么诗意,甚至旁白想表达什么都看不出来,也许本片的台词只是《再见语言》/《影像之书》式的无「理性意义上的含义」的纯旋律),但本片在具体执行上实在是影像力量薄弱+影像旋律不丝滑。
这玩意太装逼了,看过不能忍,看完打一星~
反电影的极端,不呈现景观图像,而是通过声音元素解构文本,随意、拼贴、玩弄
没有形象全部都是言说絮絮叨叨的言说眼花缭乱的言说全是形象
在黑白之间制造眩晕。相比起来贾曼的《蓝》简直蠢透了。
诗一样的吟诵
http://www.blinkvid.com/video/8871/Hurlements-en-faveur-de-Sade--1952
最后直接黑屏20分钟是真的牛
20191019GD回顾展重看D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