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真实到不像电影而更是生活本身,伪纪录片式的手提摄影记录了底层人物的贫穷与困苦。全篇没有配乐,只是以一个旁观者是姿态在冷静观望,让我看到了达内兄弟的影子,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一直是我的最爱。
烤糊的芝士,打不着的汽车,帮不上忙的公共服务机构,借来的医保证,满地爬把衣服弄脏的孩子,付不上的电费,并肩同行的可靠朋友。这就是混沌但真实的人生啊🚶被丈夫仅有的两次笑容打动😭电影里最常出现的几句台词:“求求你”“救救我”“我该怎么感谢你才好”“上帝保佑你”丈夫最后欣慰地靠在妻子肩膀上。我们真是太安逸了,我想也许我们真的需要痛一下,以便学会感恩眼下不痛的日子🙏
2018柏林电影节举办过程中传来一个悲伤的消息——2013年的柏林影帝、波斯尼亚非职业演员纳兹夫·穆吉奇在贫困中去世。5年前,他在《渺生一页》中饰演了作为采铁人的自己,但影帝的光环很快褪尽。为了抚养三个孩子,他卖汽车、卖奖杯,身患重病,他买了张巴士票想重回梦幻的柏林,但未及出发便在凄凉中去世
前面很平庸,結尾纔有亮色,很切題---這一頁在借了保險卡,砸了車以後翻過去了,一家人似乎高高興興迎接下一頁。誰知道到時候能不能翻過去?
没那么多峰回路转别奢求雪中送炭生活的根基如同镜头般摇摇晃晃这是真实用和粉饰过的影像呈现撕破脸皮的方式无主之地后更激进的电影语言塔诺维奇寻求的是普世的现世诉求。另外好爱这中文名。
人类面对困难,人性上表现出的复杂性。。。
中文名翻译的真好,准确又富有意境。这是一部一直在做减法的电影。时长上不过70多分钟,叙事和情感却都囊括其中。手持摄影和纪录片感都使这一页人生更为飘渺。只是过于冷静和平缓会使电影真的成为浩渺光影世界中的小小一页。
琐碎的真实,隐忍的苦难。翻过这一页,那下一页呢?
2.5名字太诗意内容太现实和平淡,脏乎乎,anyway正能量。
#5600.塔诺维奇补番完成。[想看2013-02-17]。非职业+(伪)纪录片手法,波黑战争创伤+罗姆人问题。三个奖(评委会大奖+影帝+天主教人道精神)确实给多了……可能墨镜王就好这一口吧。雪景拍的确实不错。男主角的结局好悲惨(演了这部戏根本就是害了他吧……)。
唉。这是电影吗?这是人生。
当面临困苦时,这个世界反而更加冰冷、残酷。底层人民一场病就能轻易摧垮,唯一能做的就是坚韧的活着。导演纪录片式的表达,不加修饰的现实场景呈现不会合一些人胃口,没有天降好运,也不会路遇贵人,这就是真实的贫苦人民。就像有人说这海报好看,看了就知道这是泣血的控诉。
波黑的《天水圍的日與夜》
1.不要感谢上帝。要感谢那些真正给予你温暖和实际帮助的人。他们不是上帝派来的,他们是自己来的。一切归功于上帝,是对具体的人的不公平和不尊重。2.影片评分过低了。不渲染不幸,也不歌颂苦难,无非再现一种普遍命运和人生常态,让你自己去发现,去思考。这不比我们那用力过猛又无比鸡贼的假大师真诚多了?
带有纪实性质的镜头为观众还原了低下层的生活片段,任何一个打击都是这个家庭无力去承受的,疾病,断电,汽车无法启动,种种滞阻的轮番到来令人心绝望,看似明亮的结尾却因为戏外男主的离世而添上阴霾,电影毕竟只是造梦,小人物梦醒后还是会被生计折磨。
“2018柏林电影节举办过程中传来一个悲伤的消息。2013年的柏林影帝、波斯尼亚非职业演员NazifMujic在贫困中去世。5年前,他在《渺生一页》饰演了作为采铁人的自己,但影帝的光环很快褪尽。为了抚养三个孩子,他卖汽车、卖奖杯,身患重病,他买了张巴士票想重回梦幻的柏林,但未及出发便在凄凉中去世。”当初靠这部电影获得巨大荣誉的创作者们这时候在哪里?
没有趁机加入诸如家庭关系等更多维度的表达,仅仅专注于表现“苦”,而电影对“苦”的理解并非被摧毁,而是受煎熬,日复一日劈柴捡铁,打击突如其来,但经过波折劳顿危机会过去,继续劈柴捡铁,下一次厄运随时降临。两个始终咿呀絮语的孩子是作者对现实抓取最绝妙的神来之笔,她们不哭也不闹,可能只是有点烦人,她们知会不了家庭的窘迫处境,和一筹莫展的男主角凝滞的神情区格为两个世界,这形成一种视角,通过告诉你无法理解来使你理解。
生命即是卑微的乞求
想想剧中演员在5年后的经历,觉得这译名更绝了
翻过这一页,还有数不尽的下一页。现实中真的就只差一点儿,便有天壤之别。